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中國經濟預期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將2025年中國經濟增速從4月預測的4%大幅上調至4.8%,上調幅度高達0.8%,這一調整主要基於上半年中國經濟的強勁表現。對2026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值也上調了0.2個百分點,至4.2%。
中國經濟發展韌性突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次報告主題為“持續不確定性下的脆弱韌性”。在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復蘇脆弱的大環境下,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得到大幅上調,反映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近年來,中國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和結構性改革,有效應對了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的沖擊。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外,德意志銀行等國際投行也上調了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認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競爭力將支撐其持續增長,中國經濟的韌性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國際認可。
報告提出,對於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的上調,主要受到內需、出口、創新三方面拉動。內需方面,中國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多項政策舉措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對經濟復蘇的支持效果明顯,內需回暖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今年上半年,內需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8.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為52%,表明內需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出口方面,盡管中美經貿分歧等外部因素對出口造成一定壓力,但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出口貿易展現出強大韌性。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規模再創新高,出口的穩定表現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全球貿易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創新方面,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改變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模式,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進步可能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技術創新通過促進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發展,顯著增強了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僅在2025年5月,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對工業生產貢獻率達到54.3%。這種結構性優化使經濟在面對外部沖擊時更具彈性,減少了傳統產業波動對整體經濟的負面沖擊。
中國對世界發展貢獻大。報告提出,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為全球經濟注入了重要動力。盡管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不確定性,但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堅實支撐。2025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高於國際預期,這一表現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價為“強於預期的經濟活動”。其中,中國經濟通過貿易等渠道對全球經濟產生積極影響。盡管面臨外部壓力,但中國作為全球貿易大國,進出口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中國制造”商品暢銷多個國家,為全球貿易提供了重要支撐。
中國以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為全球經濟貢獻了創新動能。中國通過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提供了保障。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動力和確定性。
中國經濟的強勁表現提振了國際社會的信心。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如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團等,因中國二季度經濟數據好於預期,紛紛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的穩健表現為全球應對不確定性提供了重要支持。中國通過擴大內需、優化結構等措施,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了示范。
中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增長的數據和貿易規模上,更在於中國通過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和對外開放,為全球經濟提供了穩定性和確定性。國際社會普遍認可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穩定器和增長引擎的角色。(記者 梁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